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缓解

研究背景

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1]:

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的被调查群体存在焦虑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硕士生面临的无论是升学压力还是就业压力都在加大,这进一步增加了硕士生发生焦虑的可能性。在缓解硕士生焦虑情绪的各种要素中,导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获得更多关于导生互动与硕士生焦虑情绪关系的经验证据,本文将聚焦于导生互动这一核心分析视角展开研究,希望为我国硕士生焦虑情绪的缓解提供有益启示。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聚焦于导生互动这一核心分析视角,探讨导生互动频率、互动质量与研究生焦虑情绪的关系。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1. 硕士生的总体焦虑程度如何? 主要焦虑来源有哪些? 不同焦虑程度、焦虑来源与学科的关系如何?
  2. 导生互动频率和导生互动质量对硕士生的焦虑程度有怎样的预测作用?
  3. 导生互动与硕士生不同类型焦虑来源的关系如何?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 调查项目:2021 年 “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由北京大学组织实施。
  • 抽样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覆盖全国 338 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含 “双一流” 高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
  • 样本规模:回收有效问卷 69,387 份,对象为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有效率 98.68%。

二、变量测量

(一)因变量

  1. 焦虑程度。主观评分:0~100 分自评焦虑水平。
  2. 焦虑类型。二分变量:从 8 类焦虑来源(如学位论文、就业问题、研究认可等)中识别首要焦虑类型。

在读研期间最令您焦虑的两件事情分别为:1.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这一问题进行调查,选项设置中涵盖了:①完成所在学科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③完成导师的课题;④经济负担;⑤就业问题;⑥恋爱与婚姻;⑦研究工作获得别人的认可;⑧导师不能提供有效指导;⑨其他(请注明)。

(二)核心自变量

  1. 导师选择与指导方式:自主选择导师(是 / 否);小组指导制度(是 / 否,对比单一导师制)。
  2. 导生互动频率:面对面交流频率、线上交流频率(李克特五点量表)。
  3. 导生互动效果:学术志趣养成、自主研究空间、导师指导满意度等 8 个维度(李克特五点量表)。

(三)控制变量

  • 院校特征:“双一流” 高校、科研院所等分类。
  • 学科特征:人文、社科、理学、工学等六大学科。
  • 导师特征:性别、职称、年龄、学位背景。
  • 个体特征:性别、入学方式、实习经历等。
  • 家庭特征:父亲学历、家庭收入。

三、数据分析方法

  1. 描述性统计。分析焦虑程度的学科差异(如图 1)和焦虑来源的分布(如图 2)。
  2. 回归分析。OLS 回归模型分析导生互动对焦虑程度的影响。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导生互动对不同焦虑类型发生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

本研究基于 2021 年全国 338 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大样本数据,探讨导生互动与学术型硕士生心理焦虑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学术型硕士生焦虑程度与来源的总体特征

焦虑程度的学科差异显著。(1)自然科学类 > 人文社科类:医学(54.66 分)、艺术学(54.10 分)、教育学(53.82 分)焦虑程度最高,法学(47.98 分)、经济学(50.60 分)等较低。(2)个体差异:哲学类硕士生焦虑程度标准差最高(个体差异大),教育学和文学标准差最低(感知较一致)。
焦虑来源的集中度与学科分化。(1)三大主要焦虑来源:学位论文(52.64%)、就业问题(43.74%)、论文发表(38.56%)。(2)学科差异:人文社科学位论文焦虑(文学 71.69%、教育学 68.88%)和就业焦虑(艺术学 59.32%、文学 59.10%)更突出。自然科学论文发表焦虑显著更高(医学 54.25%、理学 45.69%)。

 

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缓解

图1 学术型硕士生焦虑程度的学科差异

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缓解

图2 学术型硕士生主要焦虑来源的学科差异

二、导师选择与指导方式对焦虑的双重影响

自主选择导师的积极与潜在矛盾。 自主选择导师的硕士生整体焦虑程度显著低于院系指派组(焦虑得分低811 分,p<0.01),尤其在导师课题焦虑上发生率降低(-0.147,p<0.01)。但该群体在就业问题(+0.140,p<0.01)和研究工作获得认可(+0.122,p<0.01)方面的焦虑发生率更高,显示自主选择可能伴随更高的外部压力感知。

小组指导制度的利弊并存。 采用副导师或小组指导的硕士生焦虑程度比单一导师制低861 分(p<0.01),且学位论文(-0.057,p<0.01)和就业问题(-0.034,p<0.05)焦虑发生率显著降低。然而,其论文发表(+0.062,p<0.01)、经济负担(+0.107,p<0.01)和研究认可(+0.142,p<0.01)焦虑发生率上升,反映出集体指导可能加剧部分学术压力。

三、导生互动频率的 “双向效应”

高频互动降低总体焦虑但加剧特定压力。 导生面对面交流和线上交流频率越高,硕士生总体焦虑程度越低(系数分别为 – 5.806 和 – 6.024,p<0.01),尤其显著降低学位论文焦虑(面对面:-0.163,p<0.01;线上:-0.135,p<0.01)。 但高频互动也会提升部分焦虑类型的发生率,例如研究工作获得认可焦虑(面对面:+0.150,p<0.01;线上:+0.113,p<0.05),线上交流还可能增加论文发表焦虑(+0.146,p<0.01)。此外,面对面交流在降低论文发表焦虑方面效果优于线上交流,凸显线下互动的独特价值。

四、导生互动效果的复杂性:支持与压力并存

高质量互动的缓解作用。 导师在学术志趣养成(-1.127,p<0.01)、提供自主研究空间(-1.171,p<0.0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548,p<0.01)、平等交流(-0.173,p<0.01)及总体指导满意度(-3.491,p<0.01)等方面表现越优,硕士生焦虑程度越低。允许自主选择学位论文题目可显著降低学位论文(-0.060,p<0.01)和导师课题(-0.208,p<0.01)焦虑。

高学术期待的潜在压力。 导师学术水平越高,硕士生在学位论文(+0.103,p<0.01)和导师课题(+0.128,p<0.01)上的焦虑发生率越高,表明严格的学术要求可能转化为心理负担。此外,学术志趣养成虽能提升研究投入,却也可能加剧论文发表(+0.147,p<0.01)和导师课题(+0.158,p<0.01)焦虑,反映出学术热情与压力的内在张力。

结论与实践启示

本研究表明,学术型硕士生的焦虑来源具有多元性,导生互动对焦虑的影响呈现 “双向性” 和 “情境性”—— 既能通过高频互动、高质量指导缓解部分焦虑,也可能因过度控制或高学术期待引发新的压力。研究建议:
  1. 优化导生互选机制:延长互选 “磨合期”,推行小组指导制,尤其在工科、医科等团队协作学科中试点;
  2. 平衡互动频率与质量:重视面对面交流,避免以 “量” 代 “质” 的指导模式,减少 “控制型指导” 的负面效应;
  3. 强化导师全方位指导责任:导师需在学术指导外,关注学生职业规划与心理健康,通过平等交流和自主空间赋予,构建支持性导生关系。

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缓解

[1]傅小兰,张倪,陈雪峰,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29-248

本研究来源于:

高耀,许丹东,陈洪捷.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缓解——基于2021年全国硕士毕业生反馈调查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04):52-61.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4.04.07.

研究解读

Profiling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in MOOC discussions to identify learning achievement: An automated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2025-4-19 12:43:32

研究解读

钢琴训练增强了普通话儿童的音高神经处理和语音感知能力

2025-4-19 17:50:37

4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李俐俐

    感觉硕士生的焦虑程度也可能和所处的学习阶段有关,比如研三的学生可能会更多的为就业问题以及学位论文感到焦虑。很同意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高频互动能够降低总体焦虑但加剧特定压力,我认为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比如他不经意的某句话就可能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频繁的互动也可以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但也确实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特定压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收集的数据好多!

  2. 刘倬赫

    对这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来说现实意义很强的一篇研究论文。
    五项控制变量、三项自变量决定了这篇文章一定具有非常复杂的数据关系,虽然略显冗杂,但这种复杂性正是广大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真实写照,越具体越深刻,几乎每个焦虑中的研究生都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自己的焦虑点所在。

  3. 陈书琴

    这项研究聚焦研究生焦虑与导生互动,数据扎实、分析细致,打破了 “互动越多越好” 的刻板认知,比如自主选导虽降焦虑却增外部压力,高频互动也会带来双向效应,加剧部分学术焦虑,充分体现导生关系的复杂性,也给我们和导师的相处提出了很多思考。不过我觉得师生性格应该也是影响导生关系的一个因素,比如对于内向社恐型学生,高互动可能会带来高焦虑(不一定准),这篇文章似乎没有控制这方面的影响。

  4. 江可依

    这篇文章选题非常贴近当下研究生教育的痛点,聚焦于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献通过大样本调查数据,揭示了不同学科、不同导生互动方式对焦虑程度的影响,数据详实,分析透彻。特别是发现导生互动频率和效果对焦虑有“双向影响”,这一结论让我很受启发——并非互动越多越好,关键在于互动的质量和方式。
    不过,我认为如果能加入质性访谈数据,会让研究更加立体。比如我之前参与过一项关于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疏离的研究,完全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收集了很多生动的个案。这些真实的对话和故事,往往能揭示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像这篇论文中提到的”研究工作获得认可焦虑”,如果有学生亲口讲述”每次组会都担心被导师否定”这样的具体经历,会比单纯的数据呈现更有冲击力。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