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假设
探究无力感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对怀旧产品的偏好;若有影响,明确背后的原因及影响产生的条件。具体检验三个假设:
H1,消费者在无力状态下比有力状态下更偏好怀旧产品;
H2,未来不确定性在无力感对怀旧产品偏好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3,自我接纳度会调节无力感与怀旧产品偏好的关系,即无力时高自我接纳度消费者更爱怀旧产品,低自我接纳度消费者更爱高地位产品。
3.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美国大学生(实验1、4)、亚马逊Mechanical Turk用户(实验2、3、5)。
实验设计:
-
实验1(N=83):单因素组间设计(高权力组 vs. 低权力组),通过回忆任务操控权力感,参与者定制怀旧或非怀旧咖啡杯。
-
实验2(N=406):2(权力感)×2(广告类型:怀旧 vs. 非怀旧)组间设计,测量环保行为倾向。
-
实验3(N=241):检验未来不确定性、情绪、逃避欲望的中介作用。
-
实验4(N=234):混合设计(权力感×品牌类型×时间),测量怀旧消费对不确定性的缓解效果。
-
实验5(N=262):引入自我接纳量表,分析其调节作用。
(2)数据分析方法:
-
方差分析(ANOVA/MANOVA)、中介效应检验(PROCESS宏)、调节效应分析(Johnson–Neyman法)
3.研究结果
-
H1支持:低权力组更偏好怀旧产品(实验1:58.97% vs. 高权力组34.09%;实验2:怀旧广告显著提升低权力组环保行为)。
- H2支持:未来不确定性是核心中介变量(实验3:β=0.10,95% CI [0.0028, 0.2578];实验4:怀旧消费显著降低不确定性)。
- H3支持:自我接纳度调节选择偏好(实验5:高自我接纳者偏好怀旧产品,低自我接纳者偏好高地位产品)。
4.研究亮点
-
多实验交叉验证:通过5个主实验和3个补充实验,采用回忆任务(如实验1)、角色扮演(实验4)、广告对比(实验2)等多种操控方式,验证主效应(H1)的稳健性。
-
行为与心理双测量:既有定制咖啡杯(实验1)、选择商店(实验2)等真实行为数据,又通过量表量化未来不确定性、自我接纳度等心理变量,避免自我报告的单一性偏差。
- 替代解释排除:补充研究通过不同操控方法(如补充研究1的乱序造句任务)验证结论非方法依赖
-
多群体样本:涵盖学生(实验1、4)和MTurk用户(实验2、3、5),平衡样本多样性,避免单一群体偏差。
研究的主题非常有意思,把无力感和怀旧消费两大因素联系起来让人感觉新颖但是又合理。看见标题就让我想到了经济下行形势的整体消费者行为变化,虽然面临消费的理性化和整体的消费降级,但是通过怀旧消费或者是“口红效应”的消费方式依然会有一些部门能发展的很好。研究整体来说做的很有趣:实验和调查结合、行为和心理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作者的假设,并且把消费者进行分类,更能科学的看待这种消费效应在不同消费者身上的作用,对市场实践起指导性的作用。
研究主题很有趣,我觉得这项研究的发起者应该也是一个比较善于观察、比较敏感的人,这个研究主题也比较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还让我想到了近几年在各个景点流行起来的“怀旧小商店”。我认为这个研究也为商家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内容,例如当社会不确定性加剧时(如经济下行、技术变革),品牌就可针对性强化怀旧元素,为消费者构建“心理安全区”。从研究设计层面来看,我觉得这项研究兼顾了行为与心理测量两个方面,并且样本的多样性也较强,但在真实场景的验证方面可能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