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J., & Zhao, X. (2021). Does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elite students? Evidence from the 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80, 102321.
一、什么值得关注?
考察了课后学习时间对教育表现的影响。
GPSM (广义倾向得分匹配)被用于探讨学习时间对学习成绩的因果效应。
课后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倒 U ”关系。
确定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业成绩的最佳学习时间。
讨论了课后学习时间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机制。
二、背景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多地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各种科目的辅导。中国学生的校外学习时间排名最高,额外的教学时间排名第四。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长时间的学习是否真的能产生好的结果?或者说:课后学习时间长会提高学生的成绩吗?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研究从 2014 年中国教育跟踪调查(http://ceps.ruc.edu.cn/)中获得数据,考察课后学习时间对学业成绩的影响。选择了期中考试提供的核心科目(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标准化分数。
具体来说,使用了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补习班和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参加补习班课程的总时间来衡量总的课后学习时间,并研究其对中学生总分的影响。
此外,研究调查了不同群体之间课后学习时间的异质性影响,并且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探讨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研究方法
核心思想
GPSM 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估计每个样本在不同处理水平(例如不同的课后学习时间)下的潜在结果值,评估处理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估计倾向得分
为了减轻混杂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首先估计在不同学习时间水平下每个学生的条件概率(即倾向得分)。
利用协变量(性别、父母教育水平等)构建条件密度函数 r(t,x),估计学生在不同学习时间下的分布。
倾向得分用来平衡样本间的协变量分布,消除由背景差异导致的偏倚。
拟合剂量反应函数
研究者利用估计的倾向得分,拟合处理变量(学习时间)对结果变量(学业表现)的因果关系。
六、主要结果
课后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倒 U”关系。也就是说,逐渐增加课后学习时间会首先促进学习成绩。但是,达到某个拐点会阻碍它的提高。具体来说,在工作日将课后学习时间保持在每天 3 小时可以让学生获得 210 到 215 分之间的更高分数。同样,在周末将学习时间保持在每天 8 小时可以带来更好的成绩。
对于男孩和女孩来说,最佳学习时间点都是 3 h。女孩在拐点的分数约为 219 分,男孩的分数接近 210 分。在其他学习时间,虽然男生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女生为低,但保持最佳的学习时间,为男生带来更多好处。
大众媒体、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发达国家正处于“男孩危机”中(或许是未来的我们?),男孩在各个教育阶段都不如女孩,例如,阅读和写作的平均考试成绩差距、学习障碍、留级和大学入学率。
当男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保持在最佳点时,学习成绩的性别差距将缩小。这一重要发现也可用于为“男孩危机”提供解决方案。(对于男孩来说不能死读书很重要)
农村学生和有兄弟姐妹的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高于城市学生和没有兄弟姐妹的学生。对于农村学生,课后学习 4 小时将产生与后者 3 小时相同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背景不利或与兄弟姐妹共享教育资源的学生需要比其他学生学习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高分。
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可能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他们的父母不仅可以花更多的钱买教辅或课后服务,还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陪伴和指导孩子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对于弱势学生,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可以通过适当延长课后学习时间来弥补因家庭背景差异而导致的学术差距。
七、可能的机制
推测持续的课后学习时间会改变学生感知的学习难度和自我效能感,从而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适当的时间下,课后学习时间的延长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更多的控制权,使他们能够感知克服学业困难并拥有强大的学术信心。
在到达拐点后,过多的学习时间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焦虑,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自己能否克服学业困难的怀疑,以及对未来学术发展容易失去信心。
八、研究影响
但是,中国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率,老师看重教学成绩,家长担心孩子会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中国学生不仅需要服从学校和家长,还要面对激烈的同龄人竞争,这导致他们在控制课后学习时间方面缺乏自主权。
作者指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应关注校外日益增长的学习负担(后面的“双减”政策),并寻求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正如研究发现的那样,无论是学校要求的课后学习时间(做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是补习班要求的课后学习时间(参加补习班课程和做补习班布置的家庭作业),延长的学习时间并不总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论文下载不下来~大家如果想看原文可以去原网址看,辛苦啦
在这个越来越卷,内卷严重的时代,这个选题真是直击现实问题。文章中使用到的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有效控制混杂因素,确保因果推断可靠性。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方法。从一步步的方程构建中可以看出这个方法的严谨性。不过感觉日常的3小时和周末的8小时其实也不少?
这篇文章无疑给“题海战术”泼了盆冷水。研究通过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分析数据,发现课后学习时间和成绩像是“过山车”关系,实际上每天3小时最佳,超了反而掉分;研究结果也是直接呼应了后来的“双减”政策。不过最扎心的是,农村孩子想追平分,得多熬1小时夜,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这篇文章表明了题海战术的弱点,通过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得出:课后学习时长和成绩呈现倒u型的关系——每天三小时最佳,超过之后反而容易掉分,这也呼应了双减政策的精神。对机制和影响的讨论亦十分有价值。然而,对公平性的讨论最吸引我,农村的小孩课后学习 4 小时将产生与城市小孩 3 小时相同的学习成绩,教育均衡不容忽视。
一方面,研究对课后学习时间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让我们了解到课后3小时以及周末8小时左右是最佳的学习时间,这其实也启发我们:未来如果走上教师岗位,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过量,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有把握;另一方面,这个研究也侧面反映了不均衡的教育资源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影响,弱势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成绩,我们是否可以思考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去缩小这部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