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Shao, Lei, Juanjuan Jin和Guoliang Yu.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Risk and Youth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 Path Model with Life History Strategy and Sense of Control as Mediators》. Child Abuse & Neglect,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Impact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150 (2024年4月1日): 106137.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3.10613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5213423001187
研究背景:
就寝拖延(bedtime procrastination)对年轻人的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及次日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已有研究多关注自我调节、生物节律等近端因素,但缺乏从进化发展视角探讨童年经历对成年后行为的长期影响。生命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指出,童年环境风险(如资源匮乏、不稳定)可能通过塑造个体的资源分配策略(生命史策略)和心理控制感,间接影响健康行为。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童年环境风险(严酷性和不可预测性)与青年就寝拖延的关系,并探索生命史策略(LH策略)和控制感的中介机制。
研究目的:
- 检验童年环境严酷性(harshness)和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是否正向预测青年就寝拖延。
- 探讨生命史策略(快策略 vs. 慢策略)和控制感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
- 分析生命史策略与控制感的序列中介效应。
研究对象:
453名中国大学生(55.2%男性,平均年龄21.21岁),通过方便抽样法从中国30个省份招募,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
研究方法:
- 测量工具:
- 童年环境风险:严酷性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经济资源感知量表评估;不可预测性通过父母离婚、搬家频率、父母职业变动等指标测量。
- 生命史策略:采用Mini-K量表评估慢策略倾向(如长期规划)。
- 控制感:使用个人掌控感分量表。
- 就寝拖延:通过Bedtime Procrastination量表评估。
- 数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直接与中介效应,Bootstrap法(10,000次抽样)验证中介路径显著性。
研究结果:
- 直接效应:童年环境严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均直接正向预测就寝拖延(β=0.25, p<0.001;β=0.24, p<0.001)。
- 中介效应:
- 控制感:部分中介严酷性(β=0.02, 95%CI=[0.004, 0.042])和不可预测性(β=0.01, 95%CI=[0.002, 0.031])对就寝拖延的影响。
- 序列中介:严酷性/不可预测性→快生命史策略→低控制感→就寝拖延的路径显著(β=0.04和0.01)。
- 生命史策略单独中介不显著,需通过降低控制感间接影响行为。
研究亮点:
- 展现了完整的量化过程,对如何将生活化的研究对象量化,设计研究框架有启发作用。
- 选题贴近生活,非常有趣。
- 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使用案例。
研究启发:
首先要根据文献确定潜在可能的研究对象,其次量化过程选取合适贴切的量表很重要,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及对结果的解读。